编者按:家庭,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,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。家风,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,也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家风好,就能家道兴盛、和顺美满;家风差,难免殃及子孙、贻害社会。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,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,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,注重家庭、注重家教、注重家风。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党员干部家风建设读本《清风传家》《严以治家》(一套2册),已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,全国公开发行。读本深入采访了25位党的十九大以来获得国家级荣誉的英模党员,首次集中挖掘他们在家风建设方面的感人事迹;同时,对近年来查处的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家风问题进行深刻剖析,揭示领导干部自身不正、治家不严给事业和家庭带来的巨大伤害。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近期推出“清风传家”系列报道,摘取读本中的家风故事进行刊发。
人物简介:
吴良镛,男,汉族,1922年5月出生,江苏南京人,中共党员,清华大学教授,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,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。协助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;主持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、北京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等多项重大工程和科研课题;创立的人居环境科学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。先后获得“世界人居奖”、国际建筑师协会“屈米奖”、“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”、“陈嘉庚科学奖”等。2012年2月,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。2018年12月,获得“改革先锋”荣誉称号,并获评“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”。
吴良镛
“言传身教,润物无声。”每一个当过吴良镛学生的人,对他的评价中从来少不了这一点。“吴先生从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、告诉你必须怎样做,而是从点点滴滴处启发学生。”学生郭璐说,“跟吴先生学习,不仅是学习的过程,还是思想境界不断升华的过程。”
吴良镛80多岁时依然坚持每天全天上班。他习惯凌晨4点起床,工作两个多小时,再合上眼眯一会儿,然后带上夫人备好的午餐,出发去上班。为了携带东西方便,他特意做了一个小拉杆箱,把书放在里面。就这样,在清华园中人们经常看到这样一道风景:一位满头银丝、白白胖胖的老者,手拉着个小书箱,款款行走在马路上。他90多岁仍坚守在教学岗位上,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,和团队共同开展科学研究。
吴良镛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:科学求真、人文求善、艺术求美。这或许正是他对事业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期许。
吴良镛为建筑事业倾注一切的精神,深深地影响着吴晨,父子之间谈论的话题总是脱不开建筑领域。吴晨在英国求学期间,继承了父亲勤劳刻苦的精神,挑灯夜读是家常便饭。学业有成后,带着“城市复兴”的理念,他回到了祖国。
父子成为同行,吴晨更愿意称呼父亲为“吴先生”。先生,既是为了表示对父亲的敬重,也是为了增进作为同行的亲近感,还有一层含义,那就是吴晨不想强调二人之间的父子关系,更想凭借自己的努力来打拼。吴晨说:“因为吴先生的缘故,我喜欢北京,我也愿意为北京的建设出力。”
我们今天看到位于前门的北京坊,成为新的文化地标,正是出自吴晨和他的团队之手。在设计北京坊的时候,吴良镛特意为他们提出八个字的文化精髓:“和而不同,违而不乱。”
2008年的夏天,86岁的吴良镛在南京金陵红楼梦博物馆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,一头栽倒在地上。医生判断他这辈子不可能再站起来。但是面对脑梗造成的手脚不便,吴良镛开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康复治疗。“别人一天练4个小时,我就练8个小时,我告诉自己,必须尽早站起来,回到我热爱的建筑领域。”吴良镛暗下决心。病痛并没有将他击垮,反而激发出更加顽强的拼搏精神。
正是因为这种超乎寻常的毅力,吴良镛又可以走路了,不听使唤的手也能握笔写字了。医生直呼不可思议。“身体再好一点,能参加更多工作。”就是这样简单平实的话语,让我们看到一位耄耋老人对事业的激情。
出院那天,吴良镛送给医院一幅亲笔所写的书法作品,苍劲有力的字迹,是给康复课程交出的最好答卷。医生们都说,他不仅在建筑界留下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奇迹,在康复医学领域也创造了一个奇迹。
“少有的刻苦、渊博,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,多年与困境抗争中表现出的少有的坚强。”70多年前林徽因对吴良镛的这句评价,到今天他依然当之无愧。
现在,吴晨周末就会回到父亲身边,跟父亲交流自己的工作和见闻,在吴晨看来,这是父亲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。在父亲这座高山面前,吴晨除了景仰,还有孝顺。与通常理解的孝顺不同,吴晨觉得,“如果有幸跟他们的专业一致,我们就有很多的共同语言。如果我们的观点、我们的思想能够一致,那便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孝顺”。这份更深层次的孝顺,吴晨做到了,2014年获得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,2015年获得“全国劳动模范”,这些荣誉称号,正是对这份父子相继的事业最好的注解。
翻开读本,精彩更多↓
《清风传家》《严以治家》(一套2册),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,全国公开发行。读本已入选中央宣传部“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”。
(责任编辑 郭兴)